| 河北专升本网
首页 > 河北专升本 > 考试大纲 >2022年河北专升本考试公共课政治考试大纲

2022年河北专升本考试公共课政治考试大纲

时间:
2022年河北专升本考试公共课政治考试大纲 河北省普通高校专科升本科教育考试政治(公共课)考试说明Ⅰ.课程简介一、内容概述与总要求 1.考试内容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以及部分重大时事。 2.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部分,主要考查学生掌握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和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状况,考察学生树立马克思主义哲学思维的实际水平和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与方法分析和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 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部分,主要考查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发展、主要内容和精神实质的理解和掌握情况,对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基本要求的认识情况,以及运用有关理论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时事部分,主要考查学生对国内外重大事件的了解情况和分析辨别能力。 5.对各知识点的评价要求,区分为了解、理解和掌握三个层次。了解:要求考生知道有关内容并准确再现; 理解:要求考生理解有关知识并加以解释; 掌握:要求考生理解和掌握有关知识并能运用它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二、考试形式与试卷结构 1.考试主要考查考生对基本知识的掌握情况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知识性试题(含时事)占 40%,能力性试题占 60%。 2.考试采取闭卷形式,时间 60 分钟,满分 100 分。考试题型包括单项选择题(30 分)、多项选择题(10 分)、论述题(18 分)和材料分析题(42 分)。 Ⅱ.知识要点与考核要求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第一章 马克思主义哲学概要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根本特征是以实践性为基础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1.实践性 2.科学性 3.革命性4.人民性 5.发展性三、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内涵、原因和成果(掌握)二、意识的本质(掌握) 1.意识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 2.意识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三、意识的能动作用(掌握) 四、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与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的辩证统一(掌握)五、世界的物质统一性 1.世界的统一性在于物质性(掌握) 2.物质世界是多样性的统一(掌握) 3.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掌握) 对立统一规律是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理解)一、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及其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 1.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及其辩证关系(掌握) 2.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及其方法论意义(掌握)二、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事物的内在矛盾性 1.内因与外因(理解) 2.内因与外因的辩证关系(理解)三、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是矛盾问题的精髓 1.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统一(掌握)第四章 实践与认识及其发展规律第一节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把实践观点引入认识论,把辩证法运用于反映论,创立了能动的革命  的反映论,为我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提供了理论指导。一、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 1.实践中的主体、客体与中介(了解) 2.主体和客体的关系及其相互作用(理解) 3.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掌握) 二、认识对实践的能动作用(掌握) 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是同一客观真理的两重属性。 1.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的含义(掌握) 2.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的辩证关系(掌握) 3.真理的绝对性与相对性根源于人类认识能力的无限性和有限性的矛盾(理解) 4.坚持辩证真理观,以科学态度对待真理,必须反对绝对主义和相对主义两种错误(掌握)三、真理与谬误 1.真理与谬误相互对立(掌握) 2.真理与谬误的对立是相对的,它们在一定条件下能够相互转化(掌握) 3.坚持真理,修正错误(掌握) 四、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四、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 1.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含义(掌握) 2.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掌握) 3.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对于社会发展尤其是社会先进文化建设具有重要  指导意义(掌握)第二节 社会的经济结构一、生产力 1.生产力及其构成(理解) 2.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掌握)二、社会经济结构——生产关系的总和 社会结构是社会要素之间的相互关联的方式,其内容是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 1.生产关系的构成及其关系(理解) 2.社会经济结构的类型及功能(理解) 3.阶级是特定经济结构中的人群共同体(理解)第三节 社会的政治结构 一、政治结构及其核心(理解) 二、国家的起源、本质及职能 1.起源:国家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和表现。 (理解) 2.本质:国家是阶级统治的工具,是一个阶级压迫另一个阶级的暴力机关。 (理解) 3.国家的对内职能和对外职能(理解) 4.国体与政体的关系(理解)第四节 社会的文化结构 一、社会文化结构及其构成(理解) 二、文化结构的要素及其关系(理解) 三、社会文化结构的社会功能(掌握) 第六章 社会发展规律和历史创造者第一节 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和动力 一、社会基本矛盾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 1.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及其规律(掌握) 2.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及其规律(掌握) 3.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是一切社会的基本矛盾(理解)二、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 1.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是社会发展的基本矛盾,也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掌握) 2.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掌握) 3.生产力标准是判断一切工作是非得失的根本标准(掌握) 三、阶级斗争和社会革命在阶级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1.阶级的起源及其本质(了解) 三、个人在社会历史中的作用 1.历史人物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了解) 2.辩证地理解和评价个人的历史作用(理解)第七章 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第一节 社会发展 一、社会形态理论及其意义 1.社会形态的内涵(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前 言 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理解) 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两次历史性飞跃及其形成的理论成果(掌握)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构成(掌握)第一章 邓小平理论第一节 邓小平理论的形成 一、邓小平理论的形成条件(理解)一、“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形成条件(了解) 1.“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在对冷战结束后国际局势科学判断的基础上形成的 2.“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在科学判断党的历史方位和总结历史经验的基础上提出来的 3.“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基础上形成的  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形成过程(了解)第二节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核心观点和主要内容 一、“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核心观点(掌握) 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主要内容 1.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理解) 2.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理解)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接续发展(了解) 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了解)第四章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及其历史地位第一节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创立的社会历史条件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掌握) 二、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理解) 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正处于关键期(理解) 第二节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科学体系 一、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核心要义(掌握) 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要论述和系统回答的三个基本问题(掌握) 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主要内容——“十个明确”和“十四个坚持” (掌握)第五章 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任务第一节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一、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理解) 二、中国梦的科学内涵(掌握) 三、奋力实现中国梦(掌握)第二节 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战略安排 一、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新征程(掌握) 二、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两步走”战略的具体安排(掌握)第六章 “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第一节 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 一、贯彻新发展理念(掌握) 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掌握) 三、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主要任务(理解)第二节 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一、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理解) 二、健全人民当家作主制度体系(理解) 三、巩固和发展爱国统一战线(了解) 四、坚持“一国两制”,推进祖国统一(掌握)第三节 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 一、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掌握) 二、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掌握) 三、坚定文化自信,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理解) 一、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理解) 二、把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首位(掌握) 三、全面从严治党永远在路上(了解)第八章 全面推进国防和军队现代化第一节 坚持走中国特色强军之路 一、习近平强军思想(理解) 二、坚持党对人民军队的绝对领导(理解)二、党的领导制度是我国的根本领导制度(理解) 三、确保党始终总揽全局协调各方(了解) Ⅲ.模拟试卷及答案 河北省普通高校专科升本科教育考试政治模拟试卷 (考试时间:60 分钟) (总分:100 分) 说明:请在答题纸的相应位置上作答,在其它位置上作答的无效。  第一部分:客观题 一、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最符合题意的,请将所  选项前的字母填涂在答题纸的相应位置。每小题 1 分,共 30 分) 1.“风定花犹落,鸟鸣山更幽”形象地表达了动和静的辩证关系是( ) A.静不是动,动不是静 B.静中有动,动中有静 C.动是必然的,静是偶然的 D.动是静的原因,静是动的结果2.下列活动中,属于最基本的实践活动的是( ) A.交通警察维持交通秩序 B.医生给病人作手术 C.农民收割庄稼 D.运动员参加体育比赛 3.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已经制造出诸如醋酸纤维、聚苯乙烯、合成橡胶等自然界原本不存在的化合物,其数量已达数百种。这一情况说明( ) A.实践将“自在之物”转化为“为我之物” B.人造物质可以脱离天然物质而存在C.物质世界依赖于人的意识而存在 D.物质世界是人类创造的 4.设想脱离物质的运动必然导致( ) A.唯心主义 B.二元论 C.辩证唯物主义 D.形而上学唯物主义5.“怒则伤肝,喜则伤心,忧则伤肺。”这句话表明( ) A.意识具有认识世界的能动性 B.意识的能动性更重要地表现在它对实践的指导作用上C.意识的能动性还表现在对人体生理活动的控制和调节上D.意识的能动性的发挥可以脱离客观规律 6.“刻舟求剑”之所以落空,是因为那个楚国人( ) A.否认了物质的存在 B.违反静止看问题的原则 C.离开了物质空谈运动 D.背离发展看问题的方法7.下列说法中,强调全面看问题的是( ) A.兼听则明,偏信则暗 B.千里之堤,溃于蚁穴 C.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D.有无相生,难易相成 8.由事物诸矛盾所构成的矛盾体系中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的发展过程起决定作用的是 ( )从哲学上看,这是一种( ) A.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B.形而上学机械决定论观点 C.主观唯心主义观点 D.庸俗进化论观点 10.“假象是从反面歪曲地表现着本质”,这一思想体现的是( ) A.一般唯物主义的观点 B.相对主义的观点 C.唯物辩证法的观点 D.唯心主义的观点 11.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 ) A.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B.事物发展变化的基本形式和状态 C.事物发展的方向和道路 D.事物发展的不同趋势 会性质的是( ) A.社会形态 B.地理环境 C.人口因素 D.生产方式 15.人类全部社会关系中最基本的关系是( ) A.思想关系 B.同志关系 C.家族关系 D.生产关系 16.判断一种生产关系是否先进的标志是( ) A.公有制还是私有制 B.公有制水平的高低 C.是否适合生产力的状况 D.劳动产品分配是否公平17.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唯心主义斗争的焦点是( ) A.是否承认个人的作用 B.是否承认阶级斗争 C.是否承认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D.是否承认社会运动的特殊性18.一定的社会形态是( ) A.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 B.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统一 C.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统一 D.有意识的人和物的统一19.党的群众观点的实质在于坚信( ) A.群众运动都是合理的 B.群众自己解放自己 C.群众都有高度的共产主义觉悟 D.群众的意见总是正确的20.由于社会历史是由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着的人创造的,因此( ) A.社会规律是由人所创造的 B.人们可以改造或消灭社会规律C.社会发展规律只能通过人的自觉活动起作用 D.人的活动都体现社会规律 21.在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历史进程中,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实现了两次历史性飞跃, 形成的理论成果是( ) A.马克思列宁主义 B.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C.毛泽东思想 D.邓小平理论 22.搞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一问题的关键是( ) A.在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基础上进一步认清社会主义的本质 B.在总结我国社会主义历史经验基础上进一步揭示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 C.在正确分析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 D.在认清基本国情的基础上进一步把握我国社会主义的发展阶段 23.实行对外开放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坚持这一基本国策的立足点是( )A.相互尊重,互惠互利 C.多方平衡,安全高效 24.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是( ) B.相互借鉴,求同存异 D.独立自主,自力更生 A.协调 B.创新 C.发展 D.共赢 25.科学发展观的核心立场是( ) A.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B.统筹兼顾 C.以人为本 D.推动经济社会发展26.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核心要义( )A.实现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B.坚持和发展科学社会主义 C.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D.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27.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根本保证( ) A.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B.中国共产党 C.人民群众 D.马克思主义的指导 28.发展是解决我国一切问题的基础和关键,发展必须是科学发展,必须坚定不移贯彻的新发展理念是( ) A.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 B.全面、协调、绿色、开放、公平C.创新、平衡、绿色、开放、共享 D.创新、平衡、高效、开放、共享29.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 ) A.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B.发展生产力 C.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D.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30.2021 年 11 月 3 日上午,2020 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召开。在此次大会上,获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的是( ) A.黄旭华 曾庆存 B.顾诵芬 王大中 C.刘永坦 钱七虎 D.赵忠贤 屠呦呦二、多项选择题(在下列各题的四个选项中,至少有两个选项是最符合题意的,请将这  些选项前的字母填涂在答题纸的相应位置,多选、少选、错选均不得分。每小题 2 分,共 10 分) 31.近一年多来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危机迅速在全球蔓延,在危机面前,人们应该积极主动应对,化危为机。下列名言中符合意识能动性原理的是( ) A.信心比黄金更重要 B.问题与解决问题的方法是同时产生的C.我们唯一恐惧的就是恐惧本身 D.事不必难,知难不难 32.从物质与精神的关系来看,“画饼不能充饥”,这是因为( ) A.精神与物质不是完全等同的 B.精神对物质具有相对独立性 C.精神不能转化为物质 D.观念的东西不能代替物质的东西33.“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辩证法认为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 旧事物的灭亡。新生事物必然取代旧事物,从根本上说,是因为( )A.新生事物产生于旧事物之后,是新出现的事物 B.新生事物具有新的结构和功能,能适应已经变化了的环境和条件C.新生事物是对旧事物的扬弃,并添加了旧事物所不能容纳的新内容D.在社会历史领域内,新生事物符合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要求 34.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但是,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没有改变我们对我国社会主义所处历史阶段的判断,依据是( ) A.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B.我国总体上仍处于不发达阶段 C.我国仍然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 D.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只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历史阶段中的变化35.中国推动建设的新型国际关系是( ) A.相互尊重 B.公平正义 C.互利共赢 D.合作共赢 第二部分:主观题三、论述题(请将答案填写在答题纸的相应位置上。本题 18 分) 36.运用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的辩证统一的原理,阐明对待马克思主义的正确态度。 四、材料分析题(请将答案填写在答题纸的相应位置上。每小题 14 分,共 42  分) 37.下面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化观点的一组材料。 材料 1:习近平先后在中央政治局第十二次、第十三次集体学习时指出,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关系“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要认真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和道德精髓,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深入挖掘和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时代价值,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要处理好继承和创造性发展的关系,重点做好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材料 2:2014 年 9 月 9 日,习近平主席到北师大看望教师时说,我很不赞成把古代经典诗词和散文从课本中去掉,“去中国化”是很悲哀的。应该把这些经典嵌在学生脑子里,成为中华民族文化的基因。同年 10 月,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习近平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也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要结合新的时代条件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和弘扬中华美学精神。问题: (1)根据材料 1,简要论述文化对于社会的作用。 (2)根据材料 1 和材料 2,说明我们对待传统文化该秉持怎样的科学态度,如何处理中国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文化之间的关系?38.阅读下面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 1: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文化多样化深入发展,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蓬勃兴起,全球治理体系和国际秩序变革加速推进,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时代潮流不可阻挡。同时,世界面临的不稳定性不确定性突出。世界怎么了?应该怎么办? 这是整个世界都在思考的问题,也是当代中国共产党人必须回答的时代之问、世界之问。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为解决世界经济、国际安全、全球治理等一系列重大问题提供了新的方向、新的选择。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正是在把握世界发展大势、应对全球共同挑战、维护人类共同利益的过程中创立并不断丰富发展的。 材料 2:《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指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是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这一重大论断科学阐明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论内涵和重大意义,标明了这一重要思想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中华文明发展史上的重要地位。 问题: (1)依据材料一,谈谈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创立的社会历史条件?习近  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回答了哪些重大时代课题? (2)依据材料二,谈谈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主要内容及其关系。 39.阅读下面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 1:一个民族的文明进步,一个国家的发展壮大,需要一代又一代人接力努力,需要很多力量来推动,核心价值观是其中最持久最深沉的力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凝结着全体人民共同的价值追求。要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加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发展公共文化事业,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材料 2:进入新时代,人民的精神文化需求日益旺盛,多样化、差异化特征日益显现,精神文化领域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比较突出。与此同时,社会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日趋活跃,主流的和非主流的并存,先进的和落后的交织,社会思潮纷纭激荡,一些错误思想影响着整个社会文明水平的提高,影响着人民精神生活的共同富裕。所以,在新发展阶段,我们要积极探索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社会思潮的有效途径,既尊重差异、包容多样,又有 政治模拟试卷 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一、单项选择题 1.B 2.C 3.A 4.A 5.C 6.D 7.A 8.A 9.B 10.C 11.C 12.D 13.D 14.D 15.D 16.C 17.C 18.B 19.B 20.C 21.B 22.A 23.D 24.C 25.C 26.D 27.B 28.A 29.D 30.B 对真理走向绝对真理的永无止境的发展过程,每一个真理都是这个转化过程中的一个环节。这是真理发展的规律。 (3)坚持辩证真理观,以科学态度对待真理,必须反对绝对主义和相对主义两种错误。 (4)马克思主义作为客观真理,是绝对性和相对性的统一。它正确反映了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因而具有绝对性。习近平强调:“马克思主义就是我们共产党人的‘真经’,‘真经’没念好,总想着‘西天取经’,就要贻误大事!不了解、不熟悉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就不可能真正了解和掌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但是,马克思主义并没有穷尽对一切事物及其规律的认识,仍需要随着社会实践的发展而发展,因而又具有相对性。 马克思主义真理的绝对性要求我们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马克思主义真理的相对性要求我们又必须在实践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要正确处理好坚持和发展的辩证关系,对待马克思主义既要坚持又要发展,在坚持中发展,在发展中坚持。 四、材料分析题(每小题 14 分,共 42 分) 37.答案要点: (1)文化,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上的文化也就是人化,人类的一切活动成果的总和。狭义的文化主要指知识、价值、观念、思想等精神性的存在。这里的文化,主要是狭义上的文化。 文化对于社会的作用主要有:①从社会结构看,文化具有意识形态功能。一定社会的主流文化总是维护这个社会的经济制度和政治制度。②从社会进步角度看,文化具有承载和传承文明的功能。人们通过不同文化形式传递人类在实践中积累起来的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知识和经验。③从认识角度看,文化具有认知功能。文化中包含的知识为人们认识和调控人与自然、社会、自我的关系提供可借鉴的思想资源。④从育人功能看,文化具有教化功能。文化可以通过语言文字以及其它物质载体,在社会形成特定的社会文化环境,培育和熏陶每一个人,发挥文化教育的作用。⑤从民族发展角度看,文化具有构建民族心理,造就民族性格,形成民族传统,塑造民族精神的功能。 (2)辩证否定观要求我们,对一切事物都应采取科学分析的态度,反对形而上学的肯定  一切和否定一切的思维方法。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几千年的伟大历史成就,其中既有精华也有糟粕。优秀的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也是中华民族的伟大根基。因此应该广泛传承和弘扬优秀的传统文化,因为优秀传统文化对于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建设有着积极的作用。换言之,应辩证对待中国传统文化,反对文化上的历史虚无主义。 同时,要注意处理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文化之间的关系。中国社会主义文化是先进文化,   但不是空中楼阁,也有其建设和发展的根基,因此,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必须要在去粗取精的基础上,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必须立足于改革开放的实践,着眼于世界文化发展的前沿,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发展,进行文化创新,不断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吸引力和感召力。38.答案要点: (1)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创立的社会历史条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  新时代;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正处于关键时期。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系统回答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什么样的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怎样建设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等重大时代课题。 (2)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内涵十分丰富,主要包括“十个明确”和“十四个坚持”,构成了一个系统完整、逻辑严密、相互贯通的思想理论体系。“十个明确”是指导思想层面的表述,重点讲的是怎么看,回答的是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问题;“十四个坚持”是行动纲领层面的表述,重点讲的是怎么办,回答的是新时代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问题。“十个明确”和“十四个坚持”体现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理论与实践的统一。 39.答案要点: (1)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  这 24 字表达,把涉及国家、社会、公民三个层面的价值要求融为一体,回答了我们要建设什么样的国家、建设什么样的社会、培育什么样的公民的重大问题,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 (2)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社会生活各个方面。要坚持全民行动、干部带头,从家庭做起、从娃娃抓起。 必须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革命文化。 必须发扬中国人民在长期奋斗中培育、继承、发展起来的伟大民族精神,这就是伟大创造精神、伟大奋斗精神、伟大团结精神和伟大梦想精神。